熱門文章
AI機器人魔法營

今天的一小步,實踐未來的一大步!
專欄【看熱鬧 探門道】金鑣黃天霸-天霸戲 林小寶(林思璞)

「天霸」何許人也?「金鑣」又是何寶貝?跟著【看熱鬧 探門道】一起探看「天霸戲」!
真劇場京選.金鑣黃天霸

真劇場京選 強強聯手 精彩無限,《王老道捉妖》X《失子驚瘋》X《惡虎村》X《連環套》
活動報名劇場

2019趨勢文學廣播劇:種在土裡的靈魂
2019趨勢文學廣播劇:種在土裡的靈魂
活動時間:10/19(六)14:00~10/19(六)16:30
活動地點:國家圖書館B1演講廳(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狀態:報名截止
加入Google日曆2019趨勢文學廣播劇:種在土裡的靈魂
10/19(六)14:00~10/19(六)16:30
國家圖書館B1演講廳(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NT$0/人
報名人數
報名時間已過
總費用
NT$0
* 報名務必出席,無故缺席者我們會將您列入灰名單喔 *
舞台設計|趙鈺涵


陳怡蓁
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及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著有:企管書《@趨勢》、《擋不住的趨勢》、《創趨勢-我們不做me too》及散文集《不一樣的旅程》,2018年更跨入兒童繪本領域,出版《最熱烈的掌聲》繪本。主持中廣流行網『藝文FUN輕鬆』, 及教育廣播電台『文學四季』節目。自2012年起連續製作出品及主演『趨勢經典文學劇場』:東坡在路上(2012),杜甫夢李白(2013),尋訪陶淵明(2014~2015),屈原,遠遊中(2016),采采詩經(2017)。自2017年擔任詩詞入戲京崑文學劇場《定風波》、《天上人間李後主》共同製作人。

1972年開始文學創作,曾參與創辦《後浪詩刊》,主編《聯合報副刊》十年,先後於輔仁、清華、臺藝大、臺大等校兼任教職,2007年應聘臺灣師大專任,現為國文研究所兼任教授。已出版《不安的居住》、《我年輕的戀人》、《邊界》、《掩映》等詩集,及散文集《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歌聲越過山丘》,學術論著《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風格的誕生》等計二十餘種,詩集有英、日、韓譯本。

本名楊敏盛。一九五〇年生,臺灣臺南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職中國時報系十七年。得獎:南瀛文學傑出獎、五四文藝獎、吳魯芹散文獎、吳三連獎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等。著有散文集《萍聚瓦窯溝》、《行過急水溪》、《十殿閻君》、《阿盛精選集》、《夜燕相思燈》、《三都追夢酒》、《海角相思雨》等二十三冊、小說《七情林鳳營》等二冊、歌詩《臺灣國風》。主編散文選集二十二冊。作品收入多版高中、大學國文科課本,現主持「寫作私淑班」。

原名詹朝立,曾為1979年〈春風〉雜誌發行人,〈夏潮〉、〈鼓聲〉雜誌編輯。〈草根〉、〈春風〉、〈詩潮〉詩刊編輯。曾任台東地區農會推廣股長。為農權運動發起人,曾任2002年1123「與農共生」12萬農漁民大遊行總指揮、台灣藝文作家協會理事長、行政院雲嘉南服務中心副執行長。著有詩集〈土地請站起來說話〉、〈手的歷史〉、〈海岸燈火〉、〈西瓜寮詩輯〉、〈小蘭嶼和小藍鯨〉、〈海浪和河流的隊伍〉、〈綠島外獄書〉、〈餘燼再生〉、〈下棋與下田〉、〈發酵〉等。散文〈海哭的聲音〉。紀實報導〈天黑黑麥落雨〉、〈田殤〉等。曾獲第二屆洪建全兒童詩獎、第五屆陳秀喜詩獎、1997年台灣現代詩獎。

筆名廖莫白,生於彰化二林。東海大學碩士。就讀臺中師專時曾加入後浪詩社、春風詩社。曾任臺中縣立法委員、縣長等。擔任臺中縣長任內,推動出版「臺灣文學中小學讀本」、創設「中縣文學獎」、舉辦「中縣文學營」,對於臺灣文學、在地文學的發展,貢獻不小。創作以詩為主,論者謂其:「作品的面貌相當廣泛,在作品中呈現人間的壓迫、悲苦,有現實關注與社會意識力量,反映社會矛盾,表露同情良心,且具社會責任感,是臺灣第一位詩人縣長。」著有《菊花過客》、《戶口名簿》、《臺灣組曲―廖莫白詩選》、《臺灣的愛》、《廖永來詩選》、《你在我最深的內心―縣長的詩生活》。

著有詩集《閃神》、《之間》、《魅》、《索隱》等七本,日記體散文《2010陳育虹日記》,譯作紀伯特詩集《烈火》、葛綠珂詩集《野鳶尾》、艾特伍詩選《吞火》、達菲詩集《癡迷》。日譯詩集2011於日本思潮社出版,譯者佐藤普美子。法譯詩集2018於法國Circé出版,譯者Marie Laureillard。2004以《索隱》獲臺灣詩選年度詩獎。2007以《魅》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2015年出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駐校詩人。2017以《閃神》及《之間》獲聯合報文學大獎。

阿美族名Akoy,花蓮玉里Tokar部落。高中時加入建中紅樓詩社,開啟認識新詩與文學並嘗試寫作。現就讀臺灣大學法律所。作品曾獲建中紅樓文學獎、台北大學飛鳶文學獎。詩作《栽種》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三獎。大學始將視野轉入社會與政治,見證更深沈的人情世故。回到部落成為年齡階層一份子,才發現過去筆觸稚嫩,對文化生疏而有愧。作為游移生活在都市的原民青年,持續建構自身生命經驗Malatamdaw/成為「人」。
【活動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