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焦點文章文學

2016/08/03

蘇東坡【遊金山寺】賞讀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鞾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  按語 】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三十四歲,赴任杭州通判,途中由金山寺,作此詩。當時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遭小人羅織罪名,他深感人心險惡,上疏請求外任,以便脫離是非之地。神宗派他一個東南第一大都會的差使。詩中描寫在金山寺所見的長江景色,抒發了去國懷鄉和政治上受挫的複雜感受,及對仕途艱難的感慨、渴望歸隱田園的心情。


蘇軾為蜀人,其家鄉在長江上游,詩的開頭「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說明他的來處。而從「試登絕頂望鄉國」,偏偏有那麼多青山遮擋了望鄉的眼光。滿腹的愁怨與不平,只能藉登高時發洩,於懷歸中忘卻。「羈愁畏晚」則將景色轉至傍晚入夜時刻,帶出更深的羈旅之人的惆悵。嗣後,先是描繪落日,繼而描寫夜幕降臨,新月初懸,二更月落,四野一片漆黑。此時突見江心一道通明火炬,這一奇景驚得棲鳥亂飛。他懷著不明所以的悵然心情回返投宿的寺院。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詩人沒想江火是江神對他的警誡,他趕緊指著江水向江神發誓:此時不歸實因生計,情非得已,將來有了田產一定歸鄉。


虛實交織,情境引人,意象巧妙,是一首能代表蘇軾詩歌風格的七言古詩。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