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AI機器人魔法營

今天的一小步,實踐未來的一大步!
專欄【看熱鬧 探門道】金鑣黃天霸-天霸戲 林小寶(林思璞)

「天霸」何許人也?「金鑣」又是何寶貝?跟著【看熱鬧 探門道】一起探看「天霸戲」!
真劇場京選.金鑣黃天霸

真劇場京選 強強聯手 精彩無限,《王老道捉妖》X《失子驚瘋》X《惡虎村》X《連環套》
焦點文章專欄

2025/04/07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戰爭文青辛棄疾的慷慨江山
做為一位武將,最後卻混成了文官,歷史課本沒能載入辛棄疾的英勇,倒是國文課本將他納入藝文工作者的一員。這或許會讓辛棄疾很難接受:我想當的明明是武將啊......
作者:江仲淵 授權

♦♦♦♦♦♦♦♦♦♦
做為一位武將,最後卻混成了文官,歷史課本沒能載入辛棄疾的英勇,倒是國文課本將他納入藝文工作者的一員。這或許會讓辛棄疾很難接受:我想當的明明是武將啊!
所處時代:南宋初年∽中期。在他出生後不久,南宋與金簽訂《紹興和議》,並殺岳飛父子。
代表作:《破陣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經歷:
1.立志收復中原,復興大宋。
2.不敢說是詩人裡最會寫詩的,但絕對是詩人裡最會打仗的。
3.看不慣囚犯拖累國家發展,把他們全殺了。
絕招:騎馬速度非常快,追得上所有背叛他的背骨仔。
♦♦♦♦♦♦♦♦♦♦
我們對「文學家」這個群體時常抱有天然的「誤會」,總覺得他們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就是偶爾讀讀詩,看看山水,享受自己的小確幸。
不過,辛棄疾很明顯不是這種類型。
相較於國文教材裡的其他文學家,辛棄疾是非常特別的人物:雖然是一名詞人,但跟大家想像的「文青」有很大差距,更像是「憤青」,不做作,不含蓄,也從不後悔自己所做過的決定。
辛棄疾一生在戰場上廝殺無數,砍過的人頭比寫過的字還多,流過的鮮血比他的詩歌更熱情。現實中的辛棄疾,不愛詩詞愛江山,是一位慷慨豪放的將領。生於亂世中的他,命運多舛,在國家危難之際,屢次挺身而出,為國家獻上一生。
憤青的養成
靖康之變十三年(金熙宗天眷三年,南宋紹興十年,西元一一四○年)後,辛棄疾出生於已是金人地盤的山東──對南宋人來說,這裡就是「淪陷區」。
辛棄疾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由祖父辛贊撫養他長大。童年時期的辛爺爺所接受的是北宋的統治,曾親眼見過北宋的浮華,也見到金兵是如何使山河變色、生靈塗炭,因此養成了憤青個性。他常給辛棄疾說北宋滅亡的慘痛歷史,也帶著他登上高山,眺望祖國曾有的大好河山,這讓辛棄疾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讓他逐漸長成憤青第二代。
事實上,辛贊是一名「宋諜」,表面上為金朝做事,卻暗地裡聯絡各路豪傑,圖謀光復大業。辛棄疾長大後,時常跟著爺爺進行戰地考察作業,他利用自己的年輕,屢屢達成其他人無法完成的任務。比如他十四歲和十七歲時,兩次赴燕京參加金朝的科舉考試,就是受祖父「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之命所進行的實地考察。
當時的辛棄疾沒事就會去健身,把自己練成肌肉壯男,又讀了不少戰略兵書,陰謀陽謀都很在行。閒暇之餘,辛棄疾偶爾會寫些有關國仇家恨的憤青文,但他其實只是寫好玩的,可能想也想不到千百年後,自己會變成國文課本上的常客。如果訪問十四歲的辛棄疾,很可能會出現以下對話:
「辛同學您好,很高興您能接受採訪。」
「別拖拖拉拉的,有話直說,老子我還要回去讀兵書呢。」
「請問您未來的志願是什麼?」
「志願?你看我一身肌肉(擺出健美姿勢),當然是要當武將啊!反金復宋的武將!」
「那您覺得自己最不可能從事什麼行業呢?」
「文人吧?感覺孬孬的。我雖然會寫詩,但那只是打發時間,老子可是要幹出一番事業的人,才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傷春悲秋上!」
說到辛棄疾前期的作品,其實不怎麼有味道。當時有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叫蔡光,後來被金人擄到了北方,辛棄疾知道後,跑去找蔡光,希望他能給自己的作品一些評價,沒想到蔡光看完了辛棄疾的作品後,面無表情,只緩緩地說:
「若肯努力,將來還有機會成功……。」(詩則未也,他日當以詞名)
可以說,在年少時期,辛棄疾的文筆並不突出。
不會寫詩,就打仗吧
自從被貼上「不會寫詩」的標籤後,辛棄疾更是把重心放在聯絡人馬抗金復國上。爺爺去世後,他接下「宋諜」的工作,可說混得如魚得水,黑白通吃,手底兩千多個小弟兼打手,儼然一副黑幫大老的姿態。
二十二歲那年,北方抗金部隊烽煙四起,山東接連爆發了好幾場起義。辛棄疾終於等到機會了,他帶著同鄉弟兄揭竿起義,率領兩千人的隊伍,看到金兵就殺!
後來,辛棄疾投奔當時濟南最大的起義軍領袖耿京。起初耿京並沒有太重視這位前來投靠的憤青太多重視,只命他做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但不久後發生的一件事,卻令耿京從此對辛棄疾刮目相看。
兩個背骨仔
儘管辛棄疾未必是眾文青之中最頂尖的詞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是詞人裡最會打仗的。當初和辛棄疾一塊投奔耿京的,還有一位名叫義端的和尚,但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不學無術,整天只知舞槍弄棒。後來由於受不了繁瑣的公務,竟偷偷幹走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跑到金兵陣營邀功。
辛棄疾知道後,立刻策馬狂奔,追上義端。義端一見辛棄疾雙眼通紅,一副如狼似虎的架勢,嚇得雙腿發軟,趕緊停下馬車,跪地求饒:
「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就饒了我的小命吧!」
青兕是傳說中的神獸,據說長相和犀牛差不多,力能拔山。辛棄疾並沒有因為義端的求饒而心軟,他看著義端那副嘴臉,鄙視得不得了,順手拔劍就將他砍成兩半。
回到營區時,辛棄疾手裡抓著一只裝有義端腦袋的麻布袋,神態自若,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一樣。這次事件讓耿京對辛棄疾刮目相看,並讓他擔任更重要的職務──掌書記,相當於進入領導核心,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慷慨豪放、嚮往馳騁沙場的性格。
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年),也就是起義後的第二年,義軍決定歸宋,耿京派遣辛棄疾找南宋皇帝商談,沒想到此時又出現了一個背骨仔張安國。他趁著辛棄疾不在,竟反叛心起,殺了義軍首領耿京,逃往金國大營。
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暴怒難抑。當時他已經完成任務,準備歸來,本想慢慢走個幾天,這下可好,挑選五十名精兵,連夜向金營暴衝而去。當時金兵大營共有五萬人,等於一人要打一千人,比開無雙外掛更難,辛棄疾卻靠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破敵方大營,在毫髮無傷的情況下,將張安國生擒上馬,風馳電掣般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只留下一臉茫然,不知道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麼的金兵。
張安國上一秒還在帳中摟著美女的腰,喝著香甜的葡萄酒,下一秒就被虎背熊腰的辛棄疾抓到馬背上五花大綁,揍得鼻青臉腫。辛棄疾的隊伍夜以繼日地趕回南宋境內,將這個殺害長官的叛徒交與朝廷。南宋接受了辛棄疾等人的提議,將張安國問斬,首級高懸城門,以祭奠老長官耿京。
這年,辛棄疾才二十三歲,從此名聲大振,幾乎成了傳說。
南宋四十年
回歸南宋後的辛棄疾,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仍懷抱著收復中原的夢想,曾多次上表,期盼恢復失地、報仇雪恥,例如《美芹十論》《九議》等。儘管這些文章的可行性很高,但朝廷卻表現得十分冷淡:
「金朝現在一塌糊塗,必亂必亡!反攻正是最好時機!」
「喔喔……是喔……」
「我願意親上戰場,帶領大宋恢復昔日的榮耀!」
「好……好……我們改天再來討論吧。」
南宋君臣沉醉於江南的繁華溫柔,無心收取中原;什麼民族大義,什麼國仇家恨,滾一邊去吧,享受當下才是王道。辛棄疾多次向皇帝進言,自願請纓出征,最後卻都被皇帝委婉拒絕了。換言之,朝廷喜歡的是辛棄疾異於文人的強大執行力,但不包括他收復中原的理想。
二十七歲那年,辛棄疾開始被派到地方擔任重要官職,治理荒政、整頓治安。辛棄疾依舊保持自己的硬漢作風,在大街上貼滿官府的告示:凡是犯下竊盜、殺人、強姦等事,不論何人,一律問斬。還兼任霹靂小組隊長,攻陷強盜大本營,親手砍了幾個強盜的腦袋。除此之外,他還做了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事,把獄中的犯人全部殺光,不留活口:你們為非作歹,還想讓國家養?統統給我去死!將這些錢省下來買兵器!
辛棄疾實施嚴刑峻法,殺伐果斷,其轄下成為整個南宋治安最好的地方。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的政策惹得百姓非常不滿,後來也多次因此受到朝廷官員糾彈,屢屢遭到貶謫。

文武之間
在南宋四十多年的為官生涯中,辛棄疾不是外放,就是賦閒在家,不然就是在調任的路上。歲月一點一點地流逝,他也慢慢地變老。閒暇之餘,他開始思考人生,但結果卻只有無盡的迷茫。也正是在此時,他回首自己的年輕歲月,發現有件事可以化解自己的鬱悶,那就是作詩為文。他遂將所有熱血都宣洩於此,不論是策馬揚鞭、刀光劍影、鼓角陣陣、還是萬里折衝,都是他的夢想與回憶。
一、「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子》)──感嘆收復中原的夢想遙不可及。
二、「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喝得酩酊大醉,在半夢半醒間回到遙遠的年輕歲月。
三、「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鷓鴣天》)──想起年輕時的激情歲月,感慨萬千。
四、「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感嘆昔日豪情正隨著時間一點一點消逝。
辛棄疾什麼場面都見過;他曾在沙場上指揮作戰,既見過兵戎相接的場面,也知道力謀復國不得的悲愴深沉,這是其詞作最值得品味的地方。後人說起辛棄疾的詞: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這也正是他一生的最佳寫照。
歷史開了辛棄疾一個大的玩笑:一個意在馬革裹屍的沙場英雄,最終卻定位成「豪放派詞人」。這或是他一輩子的遺憾:他想成為的,是在沙場上揮舞大刀、出生入死的真勇者,而不是「溫婉」的詞人。可惜身處偏安南宋,辛棄疾的霸氣與時代格格不入,注定了他壯志未酬的一生的。
辛棄疾在《賀新郎》中寫道: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
讓汗血寶馬去拉鹽車,是多大材小用的事啊!但事實就是如此,本應橫戈躍馬的武將,卻只能寫寫詩文過日子,與一群見識短淺的官吏混在一塊。如果訪問老年的辛棄疾,很可能會有以下對話:
「辛先生您好,很高興您能再度接受訪問。」
「老話一句,有話直說吧。」
「我想給您看一下我們目前使用的教材,裡面有收錄您的作品。」
「我看看……等等,我怎麼成為一名文學家了?我明明是武將啊!」
「辛先生請冷靜……」
「把我跟這些文學家放在一起是怎麼回事?老子的技能樹才不是點在這裡!」
隨著辛棄疾日漸老去,收復中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他的內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六十五歲那年,辛棄疾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說不定再過幾年就要告別人世,但他不甘心,自己的理想還沒完成呢!儘管老了,但內心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改變!於是辛棄疾打造一萬套軍服,招募一萬名士兵,策畫生平最後一次抗金行動──即使沒有朝廷幫助,即使全國上下都沉醉在燈紅酒綠,他也不願苟且偷生。
可惜的是,就在軍隊即將訓練完成時,這件事被朝廷官員發現了,辛棄疾再度遭到彈劾去職,他也終究沒有等到出兵的那一天。
忍受四十年不動干戈,好不容易看到一絲希望,又親眼看見希望遭到剝奪,這讓他再也無法承受。返鄉兩年後,六十八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帶著憂憤離開人世;據說彌留之際,仍使勁全力大喊:「殺賊!殺賊!」
辛棄疾最終沒能當上將軍,也沒能馳騁沙場;等了一輩子,希望卻告落空。不知是幸或不幸,正因為他的懷才不遇,才留下了無數傳世佳作,讓我們得以品味他悲傷、壯烈、綺麗的文字,他的文采也使得境得以擴展,擁有更多元化的表現。讀辛棄疾的詞,也許會在眼光流轉處看見北方疆場上,有位鬥志高昂的好漢,身披戰甲、手持長槍,在衝殺騰躍間,了結一生的英雄夢。

不怕輸,只怕遺忘真正的自己
辛棄疾過世後,獲得朝廷極度禮遇,賜諡號「忠敏」,意思是忠誠奮勉;而綜觀整個宋朝,也只有辛棄疾一人獲此諡號。也許,在那個混亂不堪的年代,只有辛棄疾配得上這般評價。他不曾為了將就他人而委屈了自己,除了以青春和熱血去探索,也以無私和堅持來貫徹理想。看在別人眼裡,或許覺得他過於冥頑不靈,但那就是他想活成的樣子。
在辛棄疾的詞作裡,不難看出那沸騰到幾乎溢出的英雄情懷,這是他的創作主題,也是他一生的定調。無論慷慨激昂,還是悲傷哀痛,就算在人生的最低谷,也未曾遺忘那已經融入血脈裡的使命。在人生落幕那刻,辛棄疾也許有失落,也許有感懷,但絕沒有後悔。只要想起自己年少時在軍帳中策畫戰事、中年時在地方勤奮整治,老年時仍不忘初衷,想必他會俯首而笑,落下痛快的淚珠。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破陣子》
2025趨勢文學劇場《驀然回首—非常辛棄疾》
4/19、20@台北市政大樓親子劇場
4/25、26@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逸仙館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