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影音廣播

2017/11/09

藝文FUN輕鬆廣播專訪汪兆謙

阮劇團以嘉義為發展基地,自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開館以來即進駐並以此地為基地,發展與探索「常民戲劇」更多可能

主持人:陳怡蓁(Jenny)
訪談人:阮劇團團長 汪兆謙
首播時間:2017/10/28


汪兆謙
汪兆謙,1984年出生於嘉義。嘉義高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畢業。


18歲創立阮劇團,長年於嘉義地區進行戲劇創作與推廣工作。2009~2010年,帶領阮劇團以新秀之姿獲選嘉義縣傑出演藝團隊;2011迄今,連續五年入選中央文化部扶植團隊,在表演藝術大多集中於北部城市之際,選擇與劇團返鄉扎根,除定期發表本土戲劇創作外,亦開辦「草草戲劇節」(2009開辦)、「偏鄉演出計畫」(2011開辦),針對青年學子、偏鄉學童設計課程與演出,前進到偏遠地區散播藝文種子。


從大學到研究所,結束長達十年的藝術學院訓練後,返鄉耕耘,期許自己扮演「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帶著藝文種子,回到故鄉、回到鄉村,與更多民眾共享。



「阮」,為臺語中「我們」的意思。
從2003年至今,阮劇團以嘉義為發展基地,自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開館以來即進駐並以此地為基地,發展與探索「常民戲劇」更多可能。自2011年起,阮劇團進入文化部分級獎助名單,更在2016年進入發展級團隊行列,離開台北,成為台灣南部少數發展級現代戲劇團隊。


阮劇團將創作焦點投注於在地文化議題的挖掘與呈現,每年固定發表臺語改編經典的創作如《熱天酣眠》、《ㄞ國Party》、《愛錢A恰恰》等,近年亦將創作視野伸向不同族群的文化探討,如《家的妄想》、《水中之屋》等。


同時,阮劇團也積極探找「在地」與「世界」接軌的可能,思考亞洲藝術家如何在新的時代發展出自己的美學、創作系統。在與日本流山兒事務所跨國製作《馬克白》成功合作後,也持續擴大與亞洲藝術家的交流網絡,以認識彼此具有的藝術力量。


此外,為孩子們演故事,是阮劇團最受重視的工作項目之一:「小地方演出計畫」深入嘉義遠近國中小校園,用原創的演出散播藝文的種子,讓每一個在嘉義長大的孩子都有近距離接觸表演藝術的機會。而阮劇團每年春天舉辦的「草草戲劇節」則是藉由戲劇的養份,建立一個屬於年輕人創意與闊視野的交流平台,和各位青少年一同探索、分享創意,以及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阮劇團 偏鄉演出計畫】
阮劇團成立後,這些團員便開始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返鄉創作,並且利用排戲的空檔返回母校指導學弟妹排練、開設戲劇課程教授自己在北部所學到的種種戲劇知識…。嘉義地區長久以來由於青壯人口外移嚴重,在人口結構上逐漸倒向「老齡化」與「弱齡化」。為了不讓自己的故鄉因著城鄉差距的拉大而逐漸喪失接觸藝文的機會,阮劇團認為除了戲劇創作之外,故鄉藝文的推廣與播種「一定要作」,「而且現在就要開始作」。


從民國94年起,阮劇團開始擔任嘉義地區高中職的戲劇社團指導老師;民國97年起,阮劇團陸續在嘉義地區開設戲劇類型的工作坊;民國100年,阮劇團深感偏鄉地區的孩子,觀看藝文演出之不易,便帶著演出走入校園,在嘉義地區演出了6場。民國101年起,更將演出地點拉得更廣更遠,巡演的觸角「上山下海」,深入阿里山的部落山區、跨到東石、布袋…等較為偏遠的海邊地區。


正是因為都是來自南部的孩子,阮劇團堅信著:地理環境可以把孩子侷限在偏鄉的一個角落,但戲劇卻可以把人帶入一個充滿想像、無限寬廣的世界。透過戲劇體驗所帶來的啟發,阮劇團要「讓偏鄉的孩子也有春天」!


【阮劇團的十年大夢】
希望從國小學童為起點,繼而延伸到青少年、教師族群,以十年為目標,架構出一個有延續性的良性生態網。
1. 偏鄉兒童藝文交流演出(第一年起)
集結年輕、有熱情、具專業製作背景的創作人才組成藝文服務隊,深入鄉區為小朋友演故事。大嘉義地區總計有150所小學,阮劇團計畫用五年的時間將足跡踏遍這些地方,而在進行到第五年後,變成依常態性的巡迴演出,讓每一個在嘉義長大的孩子都有近距離接觸表演藝術的機會。


2. 青年志工服務隊(第三年開始培訓,第五年開始上路)
以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為訓練基地,結合阮劇團所主辦「草草戲劇節」所培訓之高中、大專青年加入回饋故鄉行列,利用假日時間下鄉貢獻所學、進行藝文教育。讓青年在跨入社會前食物參與社會服務。


3. 熱血教師服務團(第六年開始培訓,第七年開始上路)
「教師」是最後一塊拼圖。在這個階段招募,期待一批有熱情的教師進行培訓,結訓後再將老師編組成偏鄉服務隊,下鄉對弱勢族群進行分享教學。


新劇《水中之屋》簡介
✩2017/11/11, 12 嘉義表演藝術中心劇場
2017/11/24, 25, 26 台北水源劇場
(兩廳院售票網)
✩11月,劇本農場第一號正式製作、售票演出
✩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


劇情內容
台灣西部沿海,一處糖業興盛的小村落,那年,颱風侵襲,海向村民要回了它的領地,大水漲起的夜晚,三位小孩相聚漁村中最高的木麻黃,見證家園的毀壞和親人的離散,自此各奔東西。二十年後,村莊以濕地生態振興觀光,「水中之屋」咖啡館即將開幕,開幕的前一晚,強烈颱風登陸,兩位神秘女子造訪,一場大水即將再度來臨⋯⋯。


「文學性語言如何與劇場性結合」一直是《水中之屋》劇作家 許正平所關注的議題。在過去,文學性強烈的作品,經常會面臨到「聽起來好聽但演起來不好看」,劇場性不足的問題。而近年歐陸盛行的新文本運動,正好補足了創作者對這個疑惑的缺憾與想像。新文本同時具備可以演出的劇場性,以及可以閱讀的文學性。那敘事性的語言以及幾乎是電影技術才能達到的效果,正好挑戰了創作者與觀眾對劇場想像力的無限可能。


近年,因為教書的關係,許正平開始了與嘉義的結緣。每週往返結下的緣分,促使許正平在「劇本農場」計畫造訪東石時,在沿海岸的木麻黃下、犀利的海風吹拂中,產生了「寫作東石」的想法。於是「東石三部曲」開始了。對劇作家而言,創作的理念回到初衷,只有兩點:第一,希望寫光用眼睛看,也能和小說、散文一樣具有可讀性的作品。第二,希望在文字裡盡量不呈現劇作者本身對於劇場空間的干預。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請先查閱之前購買的簡訊
或輸入訂單之手機、email查詢

訂單手機號碼

or
訂單email

查詢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