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影音廣播

2016/08/11

傅佩榮【莊子內篇】第十七講_德充符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德充符第五(第十七講)


〈5.6〉
仲尼曰:「丘也嘗使於楚矣,適見(犬屯) 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刖者之屨,無為愛之。皆無其本矣。為天子之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於外,不得復使。形全猶足以為爾,而況全德之人乎!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吾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白話翻譯:
孔子說:「我曾經到楚國去,碰巧看見一群小豬在剛死的母豬身上吸奶,一會兒突然驚慌起來,全都離開母豬跑走了。這是因為小豬覺得母豬不像原來的樣子,與自己不是同類的東西了。小豬愛母親,不是愛母親的形體,而是愛那使形體活動的內在力量。戰死沙場的人,不用武器上的裝飾品陪葬;被砍斷腳的人,沒有理由愛惜他的鞋子;這都是因為失去了根本。侍奉天子的女人,不剪指甲,不穿耳洞;娶妻的男人只能在外服役,不能再侍奉天子。形體完整的人,已有如此殊遇,何況是保持完整德行的人呢!現在哀駘它不說話就能讓人信任,不立功就能讓人親近,別人委託國事給他,還唯恐他不接受。這一定是才全而德不形的人。」哀公問:「什麼叫做『才全』?」孔子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這些都是事物的變化,命運的流轉。就像白天黑夜在我們眼前交替出現,而我們的智力無法測知其緣由。所以,一切遭遇都不足以擾亂和諧,也不能進入內在世界。使內心保持愉悅,通達萬物而不失其真實。無論日夜,時時刻刻都與萬物相推移,相互配合好像四時源自心中一樣。這就叫做『才全』。」哀公接著問:「什麼是『德不形』呢?」孔子說「平,是水靜止時的完美狀態。它可以作為測量標準,內在持守而外表不動盪。德,就是保持和諧的那種修養。有德而不表露於外,萬物自然不能離他而去。? 哀公過幾天把這番話告訴閔子騫,然後說:「從前我以國君之位治理天下,執掌法紀而憂慮百姓的生死,我自以為最懂治理之道。現在我聽到至人的言論,才擔心自己沒有真實的修養,會輕舉妄動使國家陷於滅亡。我與孔子,不是君臣,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啊!」


〈5.7〉
闉跂支離無脤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甕(央瓦)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白話翻譯:
有一個人叫做闉跂支離無脤(跛腳、駝背、兔唇),前去遊說衛靈公;衛靈公很喜歡他,而看到正常人,反而覺得他們的脖子太瘦長了。另有一個人叫做甕甖大癭(脖子上長了大瘤),前去遊說齊桓公;齊桓公很喜歡他,而看到正常人,反而覺得他們的脖子太瘦長了。所以,只要德行上有過人之處,形體上就會被人遺忘。人如果不僅忘記容易忘記的形體,還能忘記不容易忘記的德行,那就叫做「真忘」。因此,聖人有遨遊的本事,就會把智力視為禍根,把約法視為膠漆,把取得當作爭鬥,把技巧當作圖利。聖人不設謀,哪裡用得到智力?不散亂,哪裡用得到膠漆?不喪失,哪裡用得到取得?不售貨,哪裡用得到圖利?做到這四者,就是天育。天育就是由自然來養育,既然由自然來養育,又哪裡用得到人為的手段呢!他有人的形體,而沒有人的情感。有人的形體,所以與人群共處;沒有人的情感,所以是非不能影響他。渺小啊,就是那使他屬於人的部分!偉大啊,唯有那使他保全自然的部分。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請先查閱之前購買的簡訊
或輸入訂單之手機、email查詢

訂單手機號碼

or
訂單email

查詢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