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專欄【看熱鬧 探門道】美猴王的衣櫃 林小寶(林思璞)

「猴戲」除卻表演自成體系外,服裝也有講究。「人要衣裝,佛要金裝」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美猴王的衣櫃」有什麼寶貝!?
《後生》

《後生》邀請觀眾透過戲曲青年的眼睛,凝視當今的世界。以極簡、寫意的風格化舞台致敬傳統戲曲,兩位金曲獎得主--陳建騏與李焯雄,結合流行與京腔的混種音樂另闢跨界新意
專欄【看熱鬧 探門道】美猴王的武器與對手們 林小寶(林思璞)

悟空的敵人可謂千千萬萬,悟空率領一眾子孫應敵,每見一個敵人就得打一種靶子,真是「累死猴」!
焦點文章專欄

2024/07/16
專欄【看熱鬧 探門道】對刀步戰 林小寶(林思璞)
專欄【看熱鬧 探門道】對刀步戰 撰文 / 林小寶(林思璞)
開講前,先談談京劇武戲的一種分類方式,即「板腔體」與「曲牌體」。板腔體就是唱【西皮】、【二黃】、【高撥子】等等的武戲,如眾所週知的《長坂坡》,這類劇目多是京班自編。而「曲牌體」則唱「曲牌」,曲牌成套,照著順序一支一支唱下去,最有名的就是《林沖夜奔》與《挑滑車》。這類劇目來源有二,一種如《林沖夜奔》是楊小樓從崑曲的《寶劍記・夜奔》改的。另一種像《挑滑車》則是四大徽班進京前所編排的「崑腔武戲」。因崑曲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頗適合武戲,崑曲又是極普遍的劇種,於是有了這類「非崑班崑腔戲」。後來徽班進京,發展成京劇,這類劇目也保存下來,並加以潤色。後世雖也有京班新編武戲,但加入曲牌,有時就沒照「套子」來了,或刪減或用單曲。(武戲另有唱「小調」的,如《鋸大缸》,唱的是【蘇雲調】。)
《對刀步戰》屬於「曲牌體」,應該是由崑曲直接移植,出自崑曲《鐵冠圖》,現留有北崑陶顯庭與學生朱小義的劇照。陶顯庭是侯永奎的老師輩,可見崑班此劇歷史悠遠。京班裡,這齣戲是《四本寧武關》的頭本,又叫《一門忠烈》,余叔岩留過劇照。譚鑫培很早就唱這戲了,不過譚余二人唱的應該是三四本的《別母亂箭》。所謂《對刀步戰》,京班唱得最出名要屬尚和玉。南方最早唱的應該是諸壽卿,他是徽班出身,京徽都唱,那時已經有京劇,所以也可算崑曲直接移植京劇。這戲後來傳給了林樹森,同輩的周信芳也唱,晚輩的張義鵬也唱。
如今舞台上的《對刀步戰》已不是純粹「崑班演法」,還吸收了京班的東西。北崑侯永奎由京班尚和玉傳授。特別還要提一點,崑曲最早沒有「武生」這個「家門」的,這戲最早周遇吉以老生應功,李洪基是小生。此劇最早的扮相,周遇吉紅靠戴荷葉盔,李洪基白靠戴硬紮巾插翎子。李洪春口述歷史《京劇長談》講到南方戴軟紮巾,插一羽。今時舞台扮相,周遇吉有戴帥盔,荷葉盔,硬紮巾,李洪基則硬軟紮巾都有。
說完這戲來歷,來講故事。《鐵冠圖》不是史實,有很多杜撰的東西。《四本寧武關》頭本講述李自成農民起義,其子李洪基率兵打到代州,總鎮周遇吉文韜武略出色,李洪基愛其大才,願與他結拜。周遇吉先與其對槍,力壓李洪基;李洪基提出二人換刀(即劇名「對刀」),依舊不敵;李洪基又提出步戰,周遇吉大喜,因李洪基有寶馬相助,前兩回周遇吉都勝得吃力,若能棄馬,必可擒敵。果然步戰對鞭,周遇吉順利擒敵。《對刀步戰》基本劇情如此,而《寧武關》二本是「李自成求子,周遇吉斬將」,三四本連演為「周門一家殉國,周遇吉中箭自刎」即《別母亂箭》,而《二本寧武關》已多年不現於舞台。
這次台灣首演由徐挺芳演李洪基,林政翰演周遇吉。選的是「大張小張版」(錄影)——天津張門張世麟、張幼麟父子版。這就必需提提張派武生,創始人張世麟曾與師兄李蘭亭學藝,學冠京、海兩派,闖過關東,紅遍大江南北。他的舞台風格火爆,功架挺拔,看點在於身段的抑揚頓挫,亮相乾淨俐落。「脆,炸,狠,衝」是最大特色,一招一勢極為講究,橫平豎直的規範時刻不鬆懈。獨門的絕活兒則可以用「險」字概述。這版「大張小張」就是張派武生最好的介紹,一脈相承,完完全全的張派武生。
不說廢話,直接講戲。頭場「李洪基起霸」,張幼麟上場,前兩步快走,第三步賣一賣腿,金雞獨立腿絲毫不晃,亮相,放靠牌子。起雲手,退步,翻身,雙掏翎子,端腿亮相一氣呵成。放掉翎子,左正腿,同時推左手,右手前穿,順勢跨腿轉身,射雁不放腿,回身,背向觀眾亮相。再退步,二次回身又面對觀眾,亮「倒栽槌」式,環手,飛腳,還是單推不落地,先亮單腿雲手起式,腿往後轉探海翻身,啪!亮相!手分左右如大雁般,還是退步,正反雲手緊緊靠,整冠亮相。整套下來就一個「帥」字,張派的「緊,滿,撐」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場「周遇吉」上,打引子,稍稍可惜的是張世麟年齡大了,嗓音不如年輕時,但穩穩當當。我想提的是周李二人在這齣戲的第一次上馬都走得簡明,若能加些技巧肯定錦上添花。我們直接跳到兩軍對陣,周李二人叫陣,有觀眾要奇怪:「為何兩人講一講就吹起嗩吶?」其實他二人是在唱曲牌【風入松】,不過錄音效果不佳,被吃掉很多。此劇是移植劇目,保留了曲牌。不過崑班路子唱的還是更講究些了,還有【急三槍】曲牌,以及邊唱邊打,京班重看武戲,唱就不多提了。
兩人亮相,開戰,打「改良快槍」把子,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長槍是長,但也對使用者有很高要求。長兵器的把子要打得好看,重點在「距離」跟「尺寸」。「距離」容易解釋,即兩人開打時的遠近,近了兵器施展不開,遠了又套路就明顯了。「尺寸」不好說,大概是抑揚頓挫,甚麼時候催一催,甚麼時候緩一緩,勁頭用哪?都是看點。「快槍」這類把子要好看還得注意「順」跟「時間」兩處,「順」是每一槍都扎在位子上,不卡到戲服;「時間」是持續性,有些能重複的多來幾下,且節奏不掉,就會好看。張家父子這套把子就很好看,每個轉身,對槍毫不拖泥帶水,每一下手上都有勁兒,最後小張一壓,老張一挑,小張探海翻身,老張一點小張身體,小張探海,老張掃槍,亮相!真火爆!
小張一跺催身下場,老張耍一套「槍下場」雖稍稍卡了,可老將雄風,一招一式都透著威風,尺寸始終不掉,下場抖靠不灑狗血,全在掌控之中。小張二次上場,跑圓場前的端腿真漂亮,一提氣就起了。兩人二次對槍,老張一槍橫掃,夠力。改槍換刀,二人各顯身手。老張大開大合,緊貼身軀三甩,走三個翻身,槍換手,挑髯;小張走翻身槍出手,翻完正好接槍,真險。接走正反翻身,探海翻身,左手掏翎,兩人一同亮相!這段真叫人為難,不知該看誰好?
換過刀來,刀把子比起槍把子更大氣,最好看的就是「錯身」,兩人緊貼退方而過,轉身拉回,一同翻身,刀花,對刀,充滿力量之美,靠旗翻飛,銀光閃閃,真如戰場般,凶險萬分。老張的削頭真狠,真要把對方的頭給剁了似的。二人又是各自翻身,一個挑髯,一個掏翎,亮相!鑼鼓放緩,兩人動作卻不放鬆,這種時候最磨人。小張探海,單腿打直,收回亮相,老張雖沒有賣腿,但身如鐵塔,一個回身回眸便足以震懾對手。鑼鼓與動作越催越密,又打起來了!小張壓住老張槍纂(槍尾),老張挑開,小張還是那敏捷翻身,啪!又是削頭,比上次更狠,重重砍在台板上,這才是打架嘛,過癮!
老張刀下場,勢大力沉,值得一說的是探海翻身前的「開手」,這招「錘戲」裡見過,沒想到刀下場也能用,如老鷹般開展,再收回翻身。周遇吉趕上李洪基,說到「就與爾步戰」還是那千鈞之力的削頭,以刀換鞭,二人同走涮腰,老張一拍胸脯,亮相!真是虎將!兩根銀鞭,一身紅靠一身白靠,錯綜來回,比起大刀長槍,這套把子短小精悍,啪!抓住對方,雙人跳岔!起身,老張打掉對方手中銀鞭,成功擒拿!
整齣戲就是一個「爽」字,不像玄幻的楊派,張派武生就是實實在在的打,火爆無比。縱有卡槍,少唱的小問題,但瑕不掩瑜。這齣戲絕對必看!全戲看點在「起霸」、「快槍」、「槍下場」、「對刀」、「刀下場」、「對鞭」以及更換兵器時的亮相,琳琅滿目,節奏明快。最難的是「長靠短打」,二人不換短衣,大靠步戰,僅此一齣。細節部分:周遇吉的「削頭」,李洪基的「掏翎」,還有就是「翻身」,急緩的變換都是此劇看點。
這是齣大大過癮的好戲,更是台灣首演!我私心以為:雖照著張家父子版演出,但「台灣特色」就是「不受限」,希望不只是張家,而是一齣獨屬徐挺芳與林政翰的版本,兩人能跳脫大張小張錄影、年紀,乃至於流派受限,走出一條新路,有自己的詮釋。——此戲難得,冷門卻火爆,期待劇場相見!
📣《對刀步戰》經典再戰

【2024真劇場京選】南海瘋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