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焦點文章專欄

2024/10/24

每天都是喝酒天:酒豪文青李清照的暢飲日記

宋朝,一個全民作詩、萬人寫詞的時代,隨便在路上抓幾個人,大概都能輕輕鬆鬆地即與賦詩,更別說蘇軾、辛棄疾、王安石這些超希有五星級白金詩人了。但若是論及女性文學家,除了李清照,大概也找不出其他人...
每天都是喝酒天:酒豪文青李清照的暢飲日記   作者:江仲淵 授權


綜觀中國文壇,會寫詩的,基本上都會喝酒,且一定寫過關於酒的句子。酒能激發詩人的創作靈感,詩則能增添飲酒時的高雅情調。詩中之酒最香濃,酒中之詩最動人,兩者彼此依託,相互映襯,堪比奶茶和珍珠的絕妙組合。有人說,要是把所有唐宋詩拿去壓榨,至少能榨出半斤酒來,可見酒已成爲詩人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朝,一個全民作詩、萬人寫詞的時代,隨便在路上抓幾個人,大概都能輕輕鬆鬆地即與賦詩,更別說蘇軾、辛棄疾、王安石這些超希有五星級白金詩人了。但若是論及女性文學家,除了李清照,大概也找不出其他人。


沒錯,李清照就是從這千萬高手中脫穎而出的千古第一才女。


她會喝酒嗎?
當然,而且酒量比其他男性詩人更好。


活潑外向美少女
李清照有名的作品大多數都是晚年所作,沉鬱哀傷,導致許多人誤以為她是朵難以親近的高嶺之花。事實上,李清照的個性要比大家想像中活潑得多。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李格非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母親王氏也是名門之後,按理來說,這種出身的女子,應該是典型的淑女,德言容功樣樣俱全。


然而,李清照一出生,就讓眾人跌破眼鏡。


她從小就是家裡的頭痛人物,不但喜歡吟誦「男性專屬」的儒家典籍,還很活潑外向。在那個保守的時代,這顯然不是一件好事,畢竟俗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不需要才氣,安安穩穩地嫁個好人家才是打算。


不過清照姊姊顯然不是那種循規蹈矩的鄰家女孩,因為她的人設,很明顯就是位叛逆女青年!都說詩人離不開酒,李白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沒有酒,他的詩興似乎就無法激發;蘇東坡也是如此,只有在醉意朦朧中,才能誕生出千古名作。那麼李清照呢?她開喝的年紀比這些人更早!


早在十四歲,相當於八年級的年紀,李清照便已學會飲酒。她曾在作品中提到,自己常和姊妹們在旅遊途中喝得滿臉通紅,有時甚至「沉醉不知歸路」,醉到連家都忘記怎麼回。 十六歲〈也就是高一)那年,她初霹鋒芒,寫下成名作〈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人們常說「詩詞」「詩詞」,事實上,詩跟詞還真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將詩比喻成勵志散文,那麼詞就是愛情小說了。儘管詞也有格律必須遵守,但它更傾向抒情,展現出婉約的感性之美。


〈如夢令〉一出,馬上傅遍大街小巷,成為膾炙人口的當紅作品。李清照的作品中從未出現過針線,提起喝酒曖昧的次數倒是多如牛毛;她一生寫了五十八闕詞,其中二十八闕都提到酒,足見她好飲的程度。當時有人批評她,身爲女人,就應恪守本分,不該「風流成性」,但李清照才不管,酒照喝,詞照寫,還用大膽挑逗的口吻,描述自己偷看帥哥的經驗;


敢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蹴罷鞦鬆〉


李清照想偷看客人的長相,又怕被對方發現。想走捨不得走,想看又看不得,只能靠著門,假裝聞花香,目光卻悄悄地望向對方。


李清照的爸媽總是擔心她的舉止會遭到旁人嫌棄,害她找不到老公,但這很顯然多慮了。


遇見好老公,閃瞎單身狗
李清照十七歲那年,在偶然的機會下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至愛—趙明誠。趙明誠當時二十一歲,既是位才子,也是位文青,還喜歡金石字畫,兩人初次見面便情投意合。與當時的社會風氣不同,趙明誠並不害怕李清照擁有才華,反倒很欣賞這位才女,不管怎樣都想把她娶到手。但趙李兩家的政治立場並不相同,家人並不贊同這門婚事,於是趙明誠騙爸媽自己做了個夢,解夢的結果說自己要做「詞女之夫」,老爹不敢違抗「神意」,只好成全他倆的親事。


李清照和趙明誠門當戶對、志趣相投,又是郎情妾意,婚後生活十分甜蜜,過得如神仙眷侶。李清照未嫁時,身上還留著一些禮教束縛,但婚後,愛妻魔人明誠並不限制她的奔放舉止,放任她做自己愛做的事。李清照彷佛脫去了所有枷鎖,成爲一名眞正的自由人,每天不是和老公卿鄉我我,就是吟詩作對、品賞古董、飮酒作樂、呼友打牌。這是李清照最愜意的一段時光。


當然,李清照依然保持著喝酒的習慣,頻率甚至變得更高,一如李白所說的,「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對月」,有牌就是要打!有酒就是要喝!


當時李清照迷上一種很浪漫的酒類,叫做「花酒」,這種酒的釀造工藝不高,但極要耐心。要小心地摘下枝頭的花朵,避免留下傷痕,再將花瓣一片片剝開,撒進酒甕中,釀製完成的花酒,喝起來會有淡淡的花香,似茶芬芳,似酒醉人。


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綻放,因此李清照遇到哪個季節,就喝哪種酒。如果是秋天,就泡菊花酒,「不如隨分樽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就是這麼來的;如果是冬天,就做梅花酒,「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就是指這回事。在春夏秋冬的轉愛中,李清照每天飲酒數斗,每次花源都不同,唯一不變的是她那酒後微紅的雙頰。


李清照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就勾起飲酒的興致。風花雪月,先喝一杯再說;傷春悲秋,也先喝一杯再說。李清照飲酒,大多出於四個原因:


一、「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老公在外地工作,獨守空閨很孤單,於是望著暮色喝酒。
二、「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寒冬之際,看到一株盛開的梅花,覺得很漂亮,當即邀請姊妹一起喝酒。
三、「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琢磨文學作品時,覺得很困難,於是喝上幾杯幫助思考。
四、「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明天天氣好像會變糟,先喝一杯再說。


對於自己的嗜飲,李清照向來不加掩飾;只要興致一來,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讓她拿起酒杯痛飲。她就像流行歌曲所描述的「每盞燈都像許願的蠟燭/每一天都值得慶祝」,只要買得起酒,每一天都值得她盡情暢飲。



身爲老公的煩惱
比起李清照,趙明誠克制得多。自從當上公務員後,基本上他的生活就沒再出現過喝酒的場景了;畢竟酒是一種會上癮的飲品,一旦產生依賴,短時間內很難戒除。聰敏的趙明誠面對此番窘境,突發奇想,「以茶代酒」,於是茶就這麼出現在明誠的餐桌上。


李清照不但愛酒,對茶也很有好感。就她自己所說:「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在酒後品嘗茶的濃苦,就像夢醒後嗅聞著沁人心脾的龍涎香一樣,令人著迷。李清照往往在微醺後,和趙明誠前往藏書樓,爐子上烹著茶,等到茶香芬芳,夫妻倆便開始玩遊戲—指著面前堆積成山的書籍,說出某個典故在哪本書的哪一頁哪一行,先答出來的人先喝茶。微釀的李清照經常玩得開懷大笑,導致雙手一個不穩,將茶水傾灑在衣衫上(仔細想憩,這個舉動還挺可愛的)。


不論在當時或現在,李清照在詩詞上的成就,無疑比老公高上數倍有餘。趙明誠做為一家之主,卻總是頂著「李清照老公」的頭銜,心裡難免覺得不是滋味,他也夢想某天能寫出千古名篇,至少讓自己的名聲能和妻子平起平坐。


有一回,趙明誠去外地出差,李清照毫無意外地跑去喝酒,喝完後還寫了一闕相思詞《醉花陰》送給趙明誠。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讀完後非常感動,但在感動之餘,更多的是對自己文學水準的不滿:「為什麼我沒辦法像老婆一樣,寫出那麼有美感的詞呢?」趙明誠發誓要寫一闕藝術高度勝過它的詞,為此廢寢忘食,閉關謝客,花了整三天,寫了五十多闕,還故意將李清照的《醉花陰》加在中間,拿給自己的朋友陸德夫看。


陸德夫接連看了好幾遍後,緩緩地說:
「這裡面,只有三句寫得最好。」
「哪三句?」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大嘆一聲,終於明白李清照的文學天賦不是一般人能相匹的。既然文學比不上,鑽研史學倒未嘗不可,從此趙明誠便專心在金石考古,後來還和李清照聯合出了一部《金石錄》,順利闖出了名聲。從某方面來說,正是因為李清照的醉,才造就了《金石錄》的誕生。


漂泊四方
李清照與趙明誠是一對十分親密的夫妻,但在時代的影響下,兩人注定相遇,卻也注定咫尺天涯。結為夫妻二十多年後,政治局勢開始動盪不安,首先是新舊黨爭,險些讓他們遭受池魚之殃;後來金兵南下,又讓他們被迫離開家鄉。


在這政局動亂的時候,趙明誠又因爲一念之差,竟讓李清照一個人留在青州,看守他們多年來蒐集的金石書畫,自己提前南下。只能獨自面對一切的李清照,想盡各種方法,越過千山萬水,躲過兵連禍結,最後成功將十五車文物運到建康。


對於丈夫冷酷無情的舉動,李清照始終無法接受;當兩人再次見面時,往昔的魚水和諧也已一去不返。逃難途中,夫婦倆行至烏江,李清照站在曾是西楚霸王項羽拔劍自刎之處,面對浩浩江水,默默吟出一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吟詩的當下,趙明誠就站在她身後。三年後,趙明誠因病離開人世,一段近三十年的姻緣,就此畫下不完美的句點。


從李清照的許多作品中不難發現,她對趙明誠用情極深。雖然兩人最終貌合神離,但不管多少年過去,李清照始終惦記著他們賭書潑茶、把玩字畫的那段時光,她對趙明誠的忠誠從未動搖,而他也是她一生的摯愛。對過去幸福快樂生活的追憶,後來也成了自己晚年苦澀生活的慰藉。


綜觀李清照前半生的作品,字字句句都充滿女性特有的含蓄典雅,但這些都已隨著生命的風雨顯敬消失殆盡了,她的詩歌一變而為沉鬱蒼涼。翻開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我們可以體會出她深沉的憶昔傷今之感。從前她喝酒,是爲了抓住當下;現在她喝酒,是爲了忘卻過去。她在〈鶴鴣天〉如此寫道: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秋天快要過去了,白晝還如此漫長。不想再讓心情這麼糟下去的李清照,決定學習陶淵明一醉解千愁,瀟灑地喝上一場。在古代文學中,詩人經常藉物抒懷,像是鄭板橋喜歡歌頌竹子,陶淵明歌頌菊花等,但李清照卻從不以景物爲抒懷的主要對象,始終貫穿著醛酒薰香,彷佛在用昏沉的醉意,讓自己內心所有情感得以傾洩而出。


酒是一項中性的物品,開心時能喝酒,傷心時也能來上一杯。李清照心上在想什麼,也就決定了這杯酒是否苦澀。相比於一向正直的竹子、一往高潔的菊花,酒更能體現出一位女子最真實的內在,以及她的歡樂和深情、憂鬱與哀傷。


心痛,皆因愛得太深
李清照的後半生經歷了再嫁又離婚的痛苦,還被縣衙抓去坐了九天牢。這時的她已對世事冷漠,孤苦伶仃,萬念俱灰;愛情、親情、豪情……一切煙消雲散。人世的愛幻無常,禍福之莫測難料,讓她無法再承受更多打擊。晚年獨居的李清照,埋頭續寫趙明誠的《金石錄》,偶爾念及往事,不由得徬徨傷感: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李清照的後期詞作少有「愁」字,但字字含愁,聲聲是愁。世道動盪,她是飄搖在其中的一葉孤舟,任由時代的浪濤擺布,乘著狂風擺盪不定。
數十年過去,李澹照已然年邁;無夫無子的她,擁有的不過是一座小小的院落。在人生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一位老友帶著小女兒來看望她。李清照看著這個小姑娘,覺得這孩子端莊大方,像極了小時候的自己,便笑著對她說:「妳來跟我學習吧,我願意把畢生所學全部教給妳。」


沒想到這孩子張口說:「才藻非女子事也。」


孩子的童言無忌,往往是最傷人的。李清照若有所思,沉下了臉。紹興二十五年(西元一一五五年),李清照悄然辭世。


坎坷苦難的命運,讓李清照體會常人不能悟的眞情。生命也許會因為年齡滑逝,美酒也許會因為貪杯見底,好的文學作品卻能永垂不朽。李清照一生漂泊過,掙扎過,恨過,也曾态意瀟灑、酣暢淋漓地愛過。在那樣一個保守的年代,痛痛快快地過著不保守的生活,簡直是眾人難以想像的事,李清照卻依隨內心的想法,走出自己的路。縱使歷史的黃沙淘盡了冷清照的年華,卻永遠淘不盡她的詩、她的詞,還有她刻骨銘心的情。


喝最烈的酒,釀最深的情,這就是李清照,一位女詞人的一生。



2024趨勢經典文學劇場《如夢令——李清照與趙明誠》10月起北中南巡演,帶你一探李清照生命情調。


▌ 趨勢經典文學劇場《如夢令—李清照與趙明誠》北中南巡迴 ▌
臺北場 10/26、10/27📍臺北市政大樓親子劇場
臺中場 11/02、11/03📍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高雄場 11/29、11/30📍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演藝廳
👉️ OPENTIX購票網址:https://go.trend.org/t07LzRMr 👈️


📓 延伸閱讀 📓

《文青這種生物,自古就有》17段隱藏在史籍和作品背後的奇葩人生: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415


作者:江仲淵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