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焦點文章文學

2016/08/03

陶淵明【擬古】賞讀

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按語】

〈擬古〉共九首,約作於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歷來皆認為是陶淵明見劉裕竄晉,有感於時事而作。〈擬古〉為題始於陸機,即模擬前人詩作之意。雖然陶淵明未言明自己所模擬的對象,但從作品來看,應包括了〈古詩十九首〉、李陵、蘇武等漢魏古詩。誠如清人方東樹所言:「淵明〈擬古〉,是用古人格作自家詩。」(《昭味詹言》)僅取其題目與體式用以懷古傷今,至於內容則純粹抒寫自身懷抱,毫無模擬的痕跡。


其三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從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此詩由農家的日常觀察寫起。在仲春時節,那些原為了避冬,而躲藏於洞穴內、石底下的各種生物,都被春雷驚醒,草木也因雨水得到了舒展。在這萬物重新復甦的時令裡,陶淵明首先留意到的,是經過了一年,又再次飛回草廬簷下的燕子。然而從「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開始,詩句逐漸分不清是燕語,還是人語。全詩的最後一句「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彷彿詩人在與燕子對話,說出了自己的心事,也點出這是一首蘊含寓意的詩。陶淵明先是化用了《詩經》「我心匪石,不可轉也」之句,來表明自己心意已定,不可轉動。又再進一步詢問對方,你的心意改變了嗎?無奈在這個春光明媚的大自然之中,陶淵明眼見燕子仍會循著四季回到原來的家,反而他心中思念的故舊,如顏延之、殷隱等人,皆背棄了晉室於新朝任官,只剩詩人還守著這日益荒蕪的舊廬。


 其八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
飢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淵明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時代,那樣年輕氣盛,隻身攜著一把劍,就從西北邊的張掖,一直遊歷到東北邊的幽州。然而當時北方為胡人政權所統治,於現實中,陶淵明不太可能如此橫行天下。何況〈擬古〉之作,原本就未必是寫親身經歷,更可能是虛構一位劍客來代表其傲骨,就如同陶淵明第三首擬古詩,既可說是寫燕子,亦可說是寫人。所以暫且不論詩人是否真實到過北方,去感受其胸中的志氣即可。那麼陶淵明,或者說這位劍客,當他在張掖一帶,餓了就到首陽山採蕨類來吃;在幽州,渴了就到易水邊飲水。然而在這些地方,沒見到伯夷、叔齊,也沒見到荊軻等能與他相知的人,只見到古時留下的兩座大墳。誰的墳?伯牙與莊周。自從知音鍾子期死後,伯牙絕弦破琴,不再演奏;而惠子過世後,莊子亦言,再也沒有可以和我辯論的人了。最後陶淵明不得不問自己,既然世上已無知音,此番遠行我欲追求的又是什麼?還不如回去避世隱居吧。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