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焦點文章文學

2016/08/03

陶淵明【雜詩】賞讀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按語】

〈雜詩〉十二首,前八首詞義連貫,多記人生體悟,當完成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此時陶淵明已五十歲,正由中年步入晚年。後四首則描述旅途勞頓,極有可能是詩人於晉安帝隆安年間(397-401年)所作,當時詩人在桓玄幕下,時常因為公務而奔波遊走。故有別於其他組詩,此十二首雜詩並非依其創作時間的早晚來排列,只是輯錄時所定下的前後順序。再者詩人以「雜詩」為題,此類信手拈來的隨筆雜感之作,通常是觸物感發偶然完成的,並非刻意為之。也因此這十二首詩內容龐雜,大抵只能用「人世無常,歲月不待」來總括其意涵。


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此詩是陶淵明〈雜詩〉的第一首,也是最為人所知的一首。全詩皆為詩人的抒情感懷,無一寫景之處。而作為整組詩的開篇,起首便引用《論語》子夏所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典故,既直言人生在世之飄忽不定,又肯定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表明對人的重視。詩的前四句從人在空間之中的存在,來看待這人世。繼而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指出人於時間當中的存在,既無法停下腳步,也不能往回走,只能不斷地向前。這種身不由己的變動,正是因為人在時空中的侷限,使得相聚一刻是多麼的不容易。因此「得歡當作樂」並不是要人們貪圖享樂,反而是勸勉我們把握當下,全詩最後以「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道出把酒言歡的珍貴。


其二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雜詩〉第二首,一反前首通篇感懷的寫法,開篇就純寫夜景,將夕陽西下之後,皓月當空的畫面勾勒出來。接著形容外頭的風吹入房門,讓就寢的詩人感覺寒冷,故而感悟到季節已經更替。面對時間又再一次地往前,詩人猛然失眠,認識到夜晚的漫長。在這樣的深夜裡,詩人想說話,卻沒有人可應和,唯有拿起酒杯,勸自己的影子要耐得住寂寞。人與影的互動,既是心緒難耐的排解,更啟發後世,如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種像是寂寞卻又不寂寞的詩境。詩讀至此處,由景入情的憂傷氛圍,與阮籍的〈詠懷詩〉相仿。不過末句前的「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仍展現陶淵明不同於他人的氣魄,將歲月的無情,壯志難酬的現實,以充滿力量的新穎句子表達了出來。正是如此深切的痛苦,才使得詩人整夜都無法平靜。


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雜詩〉第五首,由首句的「憶我少壯時」,可知詩人已視當下為晚年。詩人在詩中,一層一層增遞年歲,從最年輕的時候「無樂自欣豫」,即使沒什麼特別開心的事,也覺得心情愉快;待稍長之後,「猛志逸四海」,只想展翅高飛,去遙遠的地方闖蕩;最終隨著年事漸高,這樣的雄心壯志也慢慢淡去,成了一副頹喪的模樣,往往該高興的時候,不怎麼高興,反而感到憂慮。年長的詩人感受到自己的氣力逐漸在衰退,覺得身體的狀況一日不如一日,他語氣一轉,將詩延伸至內心的煩擾。於是詩人這麼形容他所感覺到的時間:就像是在山間溪流裡快速行進的小舟,一刻也無法停駐。此生未來的路還有多長?何處才是人生的歸宿?詩人沒有答案。只是將時間的感受,轉換成空間當中的事物來比喻後,使時間也因而具體起來了。當時間感,從模模糊糊變成歷歷在目時,不由得令人心生畏懼。詩人的曾祖陶侃就曾經說道:「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然而陶淵明向來便是「逸游荒醉」,此時年逾半百,卻於朝野之間無任何功績,以致於每每意識到自己的時間已所剩無幾,總不由得害怕驚醒。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