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焦點文章文學

2016/08/03

陶淵明【感士不遇賦 並序】賞讀

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司馬子長又為之。余嘗以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夫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抱樸守靜,君子之篤素。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懷正志道之士,或潛玉於當年;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歸之歎,三閭發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盡;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屢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導達意氣,其惟文乎?撫卷躊躇,遂感而賦之。


  咨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稟神智以藏照,兼三五而垂名。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歎,甘貧賤以辭榮。淳源汨以長分,美惡作以異途。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遣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


  嗟乎!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獨祗修以自勤,豈三省之或廢。庶進德以及時,時既至而不惠。無爰生之晤言,念張季之終蔽。湣馮叟於郎署,賴魏守以納計。雖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曠歲。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承前王之清誨,日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恒輔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長飢,回早夭而又貧。傷請車以備槨,悲茹薇而殞身。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疑報德之若兹,懼斯言之虛陳。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廣結髮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屈雄志於戚豎,竟尺土之莫及。留誠信於身後,慟眾人之悲泣。商盡規以拯弊,言始順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傾,胡害勝其乃急。


  蒼旻遐緬,人事無已。有感有昧,疇測其理。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豈縕袍之為恥?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於朝市。


【按語】

陶淵明在自序說道,他曾在一個冬天下雨的夜裡,讀了董仲舒〈士不遇賦〉,以及司馬遷〈悲士不遇賦〉,使得他不勝感慨。然而前兩人長年入仕為官,唯獨陶淵明不然,他是以徹底與仕途決絕的態度,寫下了〈感士不遇賦〉。


那麼陶淵明又為何非隱居不可呢?他開篇說道,隨著時代變遷,那個君民同樂「擊壤以自歡」、「大濟於蒼生」的上古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他猛烈地批評這個世道:「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人們被劃分成各種人群,門第森嚴,而有了貴賤之分,更制訂了像漁網一樣嚴密,像鳥網一樣大規模的法律,來威嚇魚鳥一般的百姓。這正是淵明在前序所說到的:「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虛假的風氣興起後,不管是民間還是朝廷,都不再重視道德節操了。所以懷有正直志向的士人,若在他的時代出仕,反而有違聖王之道,這也正是陶淵明隱居的主因。


但是人生於世,不得不謀生,既然不任官,一個讀書人要如何面對經濟壓力?於是賦中屢次表達「甘於貧賤」的重要。此外還有另一個問題,既然隱居不出仕,那麼飽讀詩書,持續地進修閱讀,又有何意義呢?關於隱士存在的價值,陶淵明提出「立善」的觀點,在他看來,人的各種行為當中,就屬「行善」最讓人感到開心。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知識分子,比一般人讀更多的聖人著作,正是因為有上天賦予的使命在,因此即使「不遇」,也須在節操上無愧於君主親長與鄉里百姓,必須是誠心待人使得聲名遠揚,而不是矯情去祈求自身的榮譽。


然而,一個人承歷代先王教誨,堅持自己的操守,獨自隱居不與世沈淪,最後又換得什麼下場呢?對此陶淵明不是沒有動搖過。就如賦中所列舉的伯夷和顏回,皆飽受飢餓,未能安享天年,對此詩人是有所不平的。所以他問道:「顏回好學,伯夷行義,但為何他們生前死後的遭遇,卻如此痛苦艱辛?難道這就是上天報答一位有德之人的方式嗎?」甚至他懷疑起上天:「恐怕所謂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都只是虛假的空話吧。」


但這樣的自問自答,只是陶淵明自我思辨的過程,尚非本篇的結論。詩人於最後一段,針對上述問題,給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當世道如此敗壞,而天道又是如此不仁的時候,能夠與黑暗的現實相互抗衡的力量,便是著書立言了。就像賦前序言所說的:「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屢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導達意氣,其惟文乎?」陶淵明相信寫作的力量,除了能寄託其中,慷慨抒懷之外,作品更有機會流傳後世,將自己的理念永續傳達下去。正如同此賦,詩人對於那個時代的看法,以及關於自己隱居的各種解答,在〈感士不遇賦〉中說明得最為清楚。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