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焦點文章文學

2016/08/03

陶淵明【詠貧士 其一】賞讀

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

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按語】

〈詠貧士〉共七首,此為第一首。首篇以自然當中的孤雲、離鳥,來象徵貧士,概括了整組詩的內容,是陶淵明晚年的重要作品。創作時間約當於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是詩人拒絕江州刺史檀道濟贈予的粱肉之後,為表明自己的節操而作。詩中的比喻十分傳神,比如「萬族」指世上萬物,與其相對的則是「孤雲」;而與「眾鳥」相對的則是「翮」。「翮」,本指鳥類羽毛中的硬梗,此處是用來代稱有骨氣的離鳥,牠是不盲從群體、不與眾鳥一起行動的,此鳥遲遲地飛出樹林,又在還沒天黑的時候,就飛回來了。詩人點出在世間的群體——萬族和眾鳥之外,存在著孤雲和離鳥,表達出個體在群體當中的孤獨感。其中「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更明顯在寫詩人自己出仕晚,但卻辭官早的實事,而這種與群體難以相合的個性,正是貧士之所以困苦的主因。


整首詩先以自然的意象,烘托出特立獨行的感受,直到最後四句才重又回到人事上,具體的說明何謂貧士。而貧士與隱士有所不同,隱士只是「隱」,未必貧窮;又可依其隱居的地點,分為三種:隱於林野的稱「小隱」,隱於市區的稱「中隱」,隱於廟堂之上的則稱「大隱」。因此無論何種階層、何種職業的人,只要有意地規避人群,就能視為某一種「隱士」。然而貧士卻必然是指「貧窮的隱士」,因為其關鍵在於「貧」這特點。相較於隱士而言,陶淵明更加標榜貧士,畢竟成為貧士,需要比隱士擁有更高的道德標準,去面對環境所帶來的考驗。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