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焦點文章文學

2016/08/03

陶淵明【自祭文】賞讀

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于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故人悽其相悲,同祖行於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耔,迺育迺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餘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兹。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寒暑逾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按語】

〈自祭文〉寫於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427年),也就是陶淵明過世的那年,與〈挽歌詩〉為同時期的作品,可說是詩人的絕筆之作。在陶淵明之前,從未有人為自己寫祭文。因為「祭文」是祭奠死者之文,家屬往往藉由祭文抒發對死者的懷念,而非死者自撰,但既然陶淵明親自撰寫祭文,必然就有他想要表達的事情在其中。


如同〈挽歌詩〉,一開始陶淵明先想像自己過世的場景。一樣是在秋風蕭索、草木黃落的九月,他為親友所圍繞,只見他面容逐漸黯淡,聲音越來越寂靜,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故道:「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把人世視為寄宿的旅館,而人死之後才得以回到原本的家。


那麼氣絕的詩人,又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一生?天生萬物,他慶幸自己能成為人,但從他成為人開始,就過著貧窮的生活。一年四季,都在田園裡辛勤工作,回家後讀書彈琴,歡欣地過著耕讀的生活。勤勞使他沒有多餘的時間煩惱,心中也得以安閑自處,希望就這樣過完這一生。他在自己的祭文當中,一概不提仕途上的經歷,全篇祭文讀下來,仿若一位田父的一生。這正是他希望留給後世的形象,一個靠自己勞動,自食其力的人。


而他人生在世的願望是什麼呢?他觀察過,很多人害怕這輩子一事無成,不吝惜每分每秒,只為博得眾人的稱譽或追思。但他的願望,獨獨與眾人不同,認為受寵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被抹黑了也不用覺得受辱。他只願守著破舊的草廬,喝酒賦詩,隱居起來終老一生,所以今天能這樣死去,也算是了無憾恨了。


祭文的後段,陶淵明重新將敘事主線拉回自己死亡的場景,寫到親友趕來奔喪,將他安葬在荒野的情況。於是他被抬進昏暗的墓穴,聽見墓門外蕭蕭的風聲,感覺到自己的空廓消逝,嘆息著自己的遠去。最後,他在死後的黑暗之中,為自己的祭文作結,明言自己既然都不追求生前的榮譽了,又怎會看重死後的歌頌。於末句感嘆道:「人生實難,死如之何?」說出了生命存在必然的悲哀。


回顧陶淵明的一生,詩歌雖然豐富地表達了詩人的生命情感,但就文章而言,並未留下任何正面紀錄自己生命歷程的作品,唯一勉強能視為自傳的〈五柳先生傳〉,卻又是一篇虛構與現實難分的寓言體,也因此這篇〈自祭文〉便顯得重要,可說是陶淵明唯一真正的自傳。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