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焦點文章文學

2016/08/03

陶淵明【桃花源記】賞讀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按語

〈桃花源記〉為陶淵明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品。關於此篇的創作時間,歷來有所爭議。一派依據開篇的「晉太元中」認為是詩人早年作品,而繫年於太元末到隆安前後;另一派則認為是詩人晚年作品,同樣也是依據「晉太元中」認為如果晉室尚在,理應稱為「我朝」、「我晉」,故推斷此篇為入宋之後所作。然而雙方始終無法定論。


梁啟超是第一位將〈桃花源記〉與西方的理想國連結起來的學者,同時更指出這是一篇「小說」,為東方版的「烏托邦」故事。而日本漢學家一海知義,則指出陶淵明喜歡以虛構的手法創作,尤其以〈桃花源記〉為最。也因此,自然加大了繫年上的困難,但不管如何,故事發生在「晉太元中」,為陶淵明二十歲左右時候的事。


然而,陶淵明的理想世界,究竟有什麼特點呢?是否真為西方的烏托邦,標榜著新穎的社會制度,在科技、文化上都與外界迥然不同呢?答案是不然的,因為在桃花源裡的人,不僅務農為生,穿著打扮也與漁人相同,而桃花源的景象,也與一般的寧靜農村並無二致。雖然為山所阻隔,需捨船從山的小口進入,但漁人彷彿像是跑到隔壁村莊拜訪一樣,並未花太多的時間到達這裡。仔細來看,除了避開戰亂得以與歷史脫節外,桃花源與外界並無任何不同。但這正是其可貴之處,代表在陶淵明觀念裡,桃花源不在遠處,也並未真的與世隔絕,而是一個得以落實於人間的理想世界。他在〈感士不遇賦〉中說道:「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隨著時間遞嬗,人群被劃分成各種階級,因而貴賤懸隔,使我們遠離「擊壤自歡,大濟蒼生」的上古淳樸時代。因此桃花源真正阻隔的是「時間」,而不是空間,即所謂的「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正因為時間點的不同,武陵太守、南陽劉子驥,即使按照漁人所留下的標誌前往,卻依舊找不到「桃花源」。


在〈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曾以「帝鄉不可期」否定天堂仙境的存在,但是他卻相信理想的社會是可能存在的。因為時間上的落差,而遍尋不著的桃花源,卻也因為時間,而可能於未來世界重現。只要人們心念一轉,一同努力改變這個世界,就像當初「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的決心一樣,這樣美善的天地不在別處,就在於實踐與否。〈桃花源記〉不是只有「逃避、躲藏、尋覓」,它還有「建立美好家園」的積極意義在。那是一處「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地方,人們於當中往來種作,細心呵護田園,這即是育民之本,也正是桃花源之所以能從秦末一直延續到晉太元中的原因,更是陶淵明留給後人最珍貴的啟示。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