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影音廣播

2016/07/20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3

本次的課程之中,所要談的便是在歷史的風暴之中,沈從文如何以既寧靜而又隱含著激越內蘊的姿態,帶給我們彷彿靈光一現般的啟悟。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 第三講


主題:沈從文的啟悟


沈從文是五四以來中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他的筆下,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美麗、靜謐而又帶點神祕色彩的湘西成了世世代代讀者心目中永恆的原鄉。


然而沈從文的生命其實充滿了歷史所加諸的波折,從1940年代以來,他就面臨著不知如何自我定位的生命危機,在左翼興起的時代之中,他彷彿是一位被歷史所拋下的孤獨者,以至於一度試圖自殺。而在1949年中共建國之後,他基本上便停止了文學的創作,只奉命擔任博物館館員的職務。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沈從文在生命最後的二十年間寫下的,只是這樣看似與文學創作無關的歷史考據題材,卻被他以一種抒情的姿態來寫作。正如他在1961年的未完稿〈抽象的抒情〉之中所說,即便生命終歸會在歷史時間中被遺忘,人們還是會以各種具體的形式,努力地做出一些微薄的成果,而這正代表了人類試圖與時間抗衡的心志和情懷。


1935年,在魯迅和朱光潛之間有一段關於「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筆戰,朱光潛認為這兩句詩堪稱「靜穆」的代表;而魯迅則認為不應斷章取義,若是放回原本的歷史情境之中,再靜穆的詩人也有其「金剛怒目」的時候。這反映了詩與歷史之間兩種不同的對話的可能性,而這恰恰也可以做為沈從文的註腳──在他看似靜穆的書寫情境之中,如何含藏著來自原鄉楚文化的激情內蘊,同時又如何隱伏了時代的不安動盪。

本次的課程之中,所要談的便是在歷史的風暴之中,沈從文如何以既寧靜而又隱含著激越內蘊的姿態,帶給我們彷彿靈光一現般的啟悟。


參考閱讀:
魯迅:〈「題未定」草〉六、七
朱光潛:〈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沈從文:〈靜〉、《邊城》、《湘行散記》選讀(〈桃源與辰州〉、〈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五月卅下十點北平宿舍〉、〈抽象的抒情〉、《沈從文家書》選讀(1952年1月25日)、〈抽象的抒情〉、《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序
Stephen Owen, “Omen of the World: Meaning in Chinese Lyric”
David Wang,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prologue, chapter 1,2



| 課 程 介 紹 |

本課程為白先勇文學講座103學年度上學期課程,共13講次,為包含教師講授與學生報告、討論之研究所課程。
本課程探討中國知識分子、文人、藝術家面對民初以來歷史風暴所作的種種選擇,尤其著重革命、啟蒙傳統之外,「抒情」成為想像與實踐現代性的可能與不可能。 課程中介紹現代「抒情傳統」的脈絡,討論中國與西方抒情論述的洞見及不見,並且探問「抒情批判」對當代中國與華語語系人文研究的關聯意義。


| 授 課 教 師 介 紹 |
王德威,畢業於台大外文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與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並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研究領域包括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理論、晚清小說與戲曲、殖民與現代台灣小說等。代表作有《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後遺民寫作》等。


| 關 於 白 先 勇 文 學 講 座 |
白先勇先生本人的創作,遍及小說、散文、劇本、參與並推動舞台劇、電影、電視劇、崑劇之演出製作,文藝成就跨越領域。
趨勢科技文化長同為台大校友陳怡蓁女士,為表達對於白先勇先生之尊崇,特別捐助台灣大學設立「白先勇文學講座」,邀聘國際素負聲望之重要學者到台講學,持續為台灣文學研究打開新的扉頁。自2009年開始進行課程講座,已陸續邀請國外重要文學學者或作家至台大擔任講座或擔任專家、駐校作家,以提昇台大文學院之學術水準及嘉惠學子。過去陸續邀請了葉維廉、李歐梵、馬悅然、李渝、藤井省三、川合康三等知名學者專家,白先勇先生亦親自教授多個學期的課程。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請先查閱之前購買的簡訊
或輸入訂單之手機、email查詢

訂單手機號碼

or
訂單email

查詢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