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關閉

已加入購物書包 N

您確認要

N

影音廣播

2016/07/20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7

本講次的主題「抒情與離散」,要討論的便是陳世驤、唐君毅、白先勇這三位經歷了大時代變遷的學者、作家,以及他們的時代背景。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 第七講

主題:遊園驚夢:抒情傳統與離散意識

1949年的國共內戰,使得大量的中國人離鄉背井四處奔逃,除了來到台灣,也有一部份的人們轉往香港、歐美等地。本講次的主題「抒情與離散」,要討論的便是陳世驤、唐君毅、白先勇這三位經歷了大時代變遷的學者、作家,以及他們的時代背景。

1941年陳世驤離開中國到了美國,眼看國共裂變的情勢愈發險惡,意識到歸國無望的陳世驤忽將自己的學術方向從英美現代詩歌轉向了中國的古典詩歌。從英譯陸機文賦開始,直到他在美國亞洲學會年會中發表了「中國文學的傳統就是抒情傳統」的著名宣言,在那樣的歷史時間點與立足點上,陳世驤的舉措顯得別有懷抱。他正是在歷史的語境之下,以抒情的姿態建構了這樣一種抒情的傳統。

在這個歷史的轉捩點上,唐君毅則是流亡至香港的代表人物。他與一群新儒家的同道到了香港建立新亞書院,視之為在海外捍衛中華文明的最後一個堡壘,成就了他們以教育文化保存道統命脈的志業。唐君毅形容此番南渡是「花果飄零」,自己與同時代的知識份子遭逢了一場歷史的斷裂。然而到了1964年左右,他卻有了「靈根自植」的心態轉化,這種「權把他鄉作故鄉」的心態背後有何意義,是在海外漢學研究的脈絡當中很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

最後提到的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白先勇。白先勇的《台北人》是1950到60年代遷台者的心情寫照,小說中所謂的「台北人」都是離鄉漂流的人,根既離散,「台北」似也難以成為他們的新故鄉。寫作的背景正當中國大陸遭逢文革,而白先勇也漂流在美國。當抒情的主體與傳統產生了斷裂,在歷史時間與存在的情境之中獨立蒼茫,他卻能以承襲自中華文化傳統最精微處的「遊園驚夢」,從個人的記憶、家國的記憶、乃至民族的文化記憶中,回溯到更早遠的抒情時代,召喚出曾有的那個最美麗、最精緻繁華的一切

參考閱讀:
白先勇:〈遊園驚夢〉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 chapter 11
陳世驤:〈中國的抒情傳統〉,〈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  



| 課 程 介 紹 |

本課程為白先勇文學講座103學年度上學期課程,共13講次,為包含教師講授與學生報告、討論之研究所課程。
本課程探討中國知識分子、文人、藝術家面對民初以來歷史風暴所作的種種選擇,尤其著重革命、啟蒙傳統之外,「抒情」成為想像與實踐現代性的可能與不可能。 課程中介紹現代「抒情傳統」的脈絡,討論中國與西方抒情論述的洞見及不見,並且探問「抒情批判」對當代中國與華語語系人文研究的關聯意義。


| 授 課 教 師 介 紹 |
王德威,畢業於台大外文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與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並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研究領域包括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理論、晚清小說與戲曲、殖民與現代台灣小說等。代表作有《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後遺民寫作》等。


| 關 於 白 先 勇 文 學 講 座 |
白先勇先生本人的創作,遍及小說、散文、劇本、參與並推動舞台劇、電影、電視劇、崑劇之演出製作,文藝成就跨越領域。
趨勢科技文化長同為台大校友陳怡蓁女士,為表達對於白先勇先生之尊崇,特別捐助台灣大學設立「白先勇文學講座」,邀聘國際素負聲望之重要學者到台講學,持續為台灣文學研究打開新的扉頁。自2009年開始進行課程講座,已陸續邀請國外重要文學學者或作家至台大擔任講座或擔任專家、駐校作家,以提昇台大文學院之學術水準及嘉惠學子。過去陸續邀請了葉維廉、李歐梵、馬悅然、李渝、藤井省三、川合康三等知名學者專家,白先勇先生亦親自教授多個學期的課程。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

請先查閱之前購買的簡訊
或輸入訂單之手機、email查詢

訂單手機號碼

or
訂單email

查詢
訂閱 趨勢教育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營業人名稱: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 統一編號:18032911

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