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AI機器人魔法營

今天的一小步,實踐未來的一大步!
專欄【看熱鬧 探門道】金鑣黃天霸-天霸戲 林小寶(林思璞)

「天霸」何許人也?「金鑣」又是何寶貝?跟著【看熱鬧 探門道】一起探看「天霸戲」!
真劇場京選.金鑣黃天霸

真劇場京選 強強聯手 精彩無限,《王老道捉妖》X《失子驚瘋》X《惡虎村》X《連環套》
焦點文章文學

2017/06/22
看天吃飯、敬拜鬼神:《詩經》時代的農民苦樂人生
你不知道的中國古代文明
傳說在 2800 多年前的中國,曾經發生過一場極為嚴峻的旱災。
不但作物失收,導致糧食不足,饑荒屢至,連河川都為之枯竭。這個時候,無助的人們,以周王為首,在夜裡仰視穹蒼,盼望能夠從天象中獲得一線生機的訊號。然而,儘管眼前天河流轉,星光燦爛,水卻還是不肯降落到地上。
束手無策的周王,只好向天呼救。喊道:「天啊!現在的子民何罪之有,竟然要屢次面對這麼嚴重的饑災!」、「人民的命都快沒了,上天您還不肯體察顧念我們?」除了苦苦哀求,他又鄭重承諾:
……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不殄禋祀,自郊徂宮。上下奠瘞,靡神不宗。
只要是鬼神,無論是野外遊蕩的鬼魂,宗廟裡的祖先神,還是「昊天上帝」,他都會遍求,而且絕不中斷祭祀。無論是祭拜用的牲畜、鬼神喜好的寶玉,這些供奉也一樣不減。總之,只要能夠渡過這場可怕的災荒,做什麼都行。
除了表明敬畏,周王更在禱告中暗帶威脅:「如果人民都餓死了,你們鬼神也就不可能再得到奉祀了。」這種「要死大家一起死」的絕望心情,被記錄在《詩經‧大雅》的〈雲漢〉篇裡,因此流傳下來。
那麼,是不是《詩經》時代的人們都很迷信、凡事都要問鬼神呢?
其實不然,在《詩經》出現以前的商代,才是對鬼神異常崇拜的年代,商人尊奉上帝與祂的歡樂小伙伴、江湖人稱五介臣的自然神靈之外,也誠惶誠恐地敬拜著死去的商王與王后們,不只是自然災害這種大事,連牙齒痛、眼睛有問題、作噩夢都會去詢問鬼神的意見。(參見〈上帝表示:甲骨文裡的自然神有話要說〉、〈別讓祖先不開心〉)
這麼敬拜鬼神的商王國,最後卻敗在小小的周國手上,於是天下易主,這也讓周人開始認真思考鬼神存在的意義為何?並試圖找到世界運行的規則,順著這套規則找到有可能的變數,意圖自立自強地生活,而不將所有的困難都交給鬼神。
在《詩經》的篇章安排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樣踏實的態度,在《雅》、《頌》等篇章中存在祭祀場景中的頌讚之辭,與《國風》裡歌頌愛情、討論婚姻,或者《小雅》裡宴飲吃喝、戰爭之類的主題明顯不同。這些看起來有點無趣的篇章,如果細讀下去,會發現《雅》、《頌》無非都是敬天或者歌頌祖先德行,並不存在人與鬼神的對價關係。
正因如此,在〈雲漢〉篇當中,就可以看出《詩經》所反映的周民族,只有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天災,不得不去求助各種他們其實已不那麼相信的神靈,正因這是走投無路、只能求助於天的困難,在〈雲漢〉中呈現的無奈,才格外深重。

當然,旱災並不是年年都發生,沒有災荒的時候,《詩經》時代的人們也沒有閒著,他們早已總結出世界運行的規則。《豳風》的〈七月〉便是詩人回憶起農民一年四季的勞動過程與生活情況: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
透過天文觀察,古人掌握了天道循環,星晨總是按照一定軌道運行,他們由此推斷當下的月份。因此,到了農曆七月的時候,心宿二西向下行,表示凜冬將至;到了九月,婦女便裁製冬衣,天開始降霜;到了十一月,寒風吹起;到十二月,年關將至,寒氣更是澟洌刺骨,百草莫生。冬去春來,正月以後,農民開始修理農具,好讓二月開始,即可舉足下田,展開春耕。
對周人來說,春耕、秋收的祭祀禮儀象徵一年中勞作期間的開始和終結。《周頌》的〈載芟〉與〈良耜〉,便是貴族們在春天時舉行「藉田禮」與秋天豐收慶典中演奏的樂歌。詩中歌頌農家盡心盡力,拿起精良的耜(犁頭)、鎛(鋤頭),「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翻土除草、劃定田界、施肥播種。經過農人的細心經營,「荼蓼朽止,黍稷茂止」野草枯萎而穀物漸長。
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如果收成還不錯,人們就要在秋天舉行豐收慶典,釀造穀物酒,並犧牲一隻大公牛,用來祭祀社稷、祖先。
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
這篇〈豐年〉便是在豐收慶典上演唱的樂歌。詩中一方面誇耀豐年裡倉庫存糧之多,但是在歡樂的尾聲,卻突然跑出一分莊嚴肅穆的氛圍。由於他們深信,豐盛的收獲並不只是個人勤奮努力的成果,還必需仰賴社稷神的庇佑。
從這些篇章裡可以看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需要農民的耕作,也需要貴族在禮儀上的參與,而鬼神只享用最後的成果、接受人類的感謝,《詩經》時代的人們並不將一切的責任都加在鬼神身上。
在《詩經》的編排裡,農事詩絕大部份都收錄在《雅》、《頌》之中,顯示在周民族的社會觀念裡,農業生產與祭祀行為密切相關,近現代的人們扭轉自然、「人定勝天」的想法,在這些詩作中並不存在,透過祭祀與上天溝通是當時人們傳遞訴求的方式,顯示出人間界、自然界與超自然力量依次有序、通貫無間的世界觀。
這些農業耕作的規律,經過累代農民的傳承與修正,直到今日,我們還能從農民曆中看見隱隱的連結。現代人多半生活在城市中,與農耕的生活距離很遠,但是,我們對於未知的世界仍存在著恐懼,在生活中,也常常有今日運勢、每日幸運物或幸運方位等,類似占卜的小知識意圖使人可以走向更好的命運。
然而,我們卻常常俯首於這些零碎的小事,而忽略了世界的運行法則正因為人類的行為而發生異變,在城市以外的世界,每天都有大規模的災荒正在上演,那些遭遇災害的人們或許也有著與〈雲漢〉一詩一樣的無奈,而未遇災荒的我們,能否重新省視人類與世界互動的方式,盡可能地達到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呢?
文章由 故事網站 合作提供
--------------
【補充】
>延伸語譯:《詩經 大雅 雲漢》https://goo.gl/ZpphCD
《詩經 國風 豳風 七月》https://goo.gl/HyRiX4
《詩經 周頌 豐年》https://goo.gl/KgtXoK
>延伸閱讀:
----------------------
2017趨勢經典文學劇場-采采詩經
戲劇 | 講座 | 故事 | 小旅行
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分隔線